乒乓球一天之内输10场:推敲批评与鼓励,促成爱的统一
发布日期:2024-10-25 15:01 点击次数:87
「"输"与"赢",像硬币的正反面,当我们赋予"胜利"以"赞美","批评声"就会与"失败"伴生。"鼓励"与"批评"本是爱的一体两面 。球起拍落,胜负已定。运动员们该听到怎样的声音? 」
2024 年的乒乓球亚锦赛落下帷幕,中国乒乓球队在 7 个单项项目中获得了 2 冠 2 亚的成绩。
奖牌数与项目数量不相等的罕见战绩让观众心理产生了巨大落差,震惊、疑惑、遗憾纷至沓来,而随着"一天之内输 10 场"的词条快速攀上微博热搜,不同的声音伴随情绪快速发酵。
(图源大公文汇网 - 体育频道)
主力队员因病退赛、赛程过于紧张、年轻队员比赛经验不足 ...... 亚锦赛的成绩受到许多客观因素影响,但对于"所向披靡"的乒乓球队没能取得预期的好成绩,评论区分立成观点鲜明的两派。
"鼓励派"认为亚锦赛并不是乒乓球运动最重要的"三大赛"之一,是小将们锻炼心理素质、磨炼技巧;主力运动员以赛代练的好机会,运动员输赢都应当被鼓励。
"批评派"则认为乒乓球应当保持世界领先的优势,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大规模失误,都需要进行反思。
"批评派"认为"鼓励派"缺乏客观理性的思维,鼓励派则认为"批评派"忽略现实因素,怀揣着"唯冠军论"的想法。
(亚锦赛期间热搜)
事实上,在竞技体育的场外,其他项目的舆论场也呈现着两派争论的局面,这次热搜上刺眼的数字吸引了更多围观者加入这场"论证"。
在屏气凝神的比赛中,人人都在为支持的运动员祈愿一个圆满的结局。
然而球起拍落,胜负已定,同心同向的喜爱分离出两种迥异的声音。它们从哪里来,又该去向何方?
为了胜利:
世界说我不行,我偏偏最争气
("国乒一天输 10 场"微博话题下相关讨论)
"输"与"赢",像硬币的正反面,当我们赋予"胜利"以"赞美";"批评声"就会与"失败"伴生。人类对"胜利"的渴望,早已在古老的血液中流淌。
奥林匹克滥觞于古代欧洲,无论是古希腊的摔跤比赛,还是古罗马的斗兽环节,人类都是通过竞技释放好胜、慕强的天性。
胜者王,败者寇,以生命为赌注的竞技成为现代体育的源头。
(古罗马斗兽)
经过千年的发展历史,体育运动取代了野蛮暴力的竞争方式,但仍以最直观最激烈的方式呈现身体素质和技巧的对抗。
对胜利的天然渴望是基因的选择,但"如何看待胜负"却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发生变化。
在《灌篮高手》之类的热血动漫中,主角在少年时期种下一颗竞技的种子,历经无数次挫败,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它成长。道路越曲折,胜利越艰难,漫画就越有看点。
(动漫灌篮高手)
"全世界都说我不行,可我偏偏最争气。"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被认为是职业运动员必备的特质之一,进而演化为人们眼中运动员的"天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本职"(job),"天职"(vocation)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运动员的本职工作是参与竞技体育活动并取得报酬,而天职则是基于职业道德的理想目标,指向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
对于运动员而言,将取得胜利看作"天职",也许有助于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投入更多精力,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赛场上的乒乓球运动员)
但对于观众而言,转播忽略 预赛强调决赛的信息传递方式与古老基因共同塑造着他们的"体育审美",促使观众误将运动员的"天职"当作"本职",容易助长"唯冠军论"的出现。
如果不允许批评,则赞美无意义。我们固然需要批评声音的存在,重要的是所谓批评以什么为尺度。
此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让运动员回归"本职"的视线。
(咪咕体育亚锦赛期间首页)
当我们将运动员看作一份职业,一场比赛如果不够精彩,未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可以被看作运动员从事本职工作时出现正常失误。
这时,批评不再为了情绪的宣泄抑或没有登顶的失望,而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为了减少"失误"。
同样,面对失败与批评的运动员也有着需要学习的一课。
(运动员陈梦接受采访)
不将自己的心"假于外物",向内修行,才是最为稳妥的方式。
观看体育比赛是大众的娱乐方式之一,尽管我们怀揣着美好愿景,期待公众能够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拥抱体育,短时间内提升所有观众的素质并不现实。
无论我们如何利用算法规避非理智发言,都会有"漏网"的尖锐语言出现。这些内容无法回避,只能依靠当事人甄别与消化。
是否接受网络信息的评价,能否正确处理压力,正确接收有效信息,更高的心理素质,成为了新时代运动员核心素质最重要的一环。
当赛场聚光灯亮起,哨声过后,运动员需要重振征服山峰的豪气。
为了领袖:
强者向外"征服",观众向内"臣服"
但回到"一天之内输 10 场比赛"的舆论场中,所谓"批评",似乎并非主要源于输掉的几场比赛。
在批评派眼中,一小部分"鼓励派"在一定程度上遮掩问题,有沦为"全全维护"之嫌,至此,问题的核心已无关于"唯冠军论"的论调。
当问题被忽略,"球迷 - 球星"之间的关系也似乎在不断扭转,从而更趋近于"粉丝 - 偶像"之间的连接。
近年来,随着媒介和商业的共同作用,"体圈饭圈化"一词已经不再新鲜。
粉丝像追娱乐明星一样喜欢运动员,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比明星更稳定的寄情对象。
顶尖运动员对自我要求高,是行业的佼佼者,承担着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
人具有慕强的天性。无论男女,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之间,强壮、健康、有责任感的人天生会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这是自然规律和基因共同做出的决定。
(奥运男 团赛场画面)
在自然的选择下,强者"征服",弱者"臣服"。前者开疆拓土,后者本能拥护。" 征服"与"臣服"早在万年之前就成为群居动物的两种原始本能。
当我们被激烈的比赛吸引,便会渴望自己支持的运动员靠精湛的技艺获得胜利。
一场比赛胜利后,我们还会期待下一场胜利,与运动员站在赛场两端的另一名运动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可能影响运动员获胜的"假想敌"。
寄情于运动员可以带给当事人更刺激的情感体验,更加彻底地帮助当事人实现精神臣服。
高强度的体育比赛,胜负仅在毫厘之差,方寸必争的赛场上撰写着一个个成王败寇的故事。
(古罗马斗兽场)
这种向外的"征服"能够同时实现粉丝精神上的"主动臣服"。
层层选拔出的运动员体魄强健,意志顽强,通常以完美形象示人。
寄情于这些已经过筛选的运动员,能够大大降低人脑构建出的虚拟关系中的不安全感,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这在传统的"明星 - 粉丝"关系中很难实现,大多数明星和同事之间都不会产生"攻击性"。
淘汰制选秀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也是因为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无论制作多么精良、竞争多么激烈的选秀节目,由于其播放周期较长,都难以和短频快的体育比赛相提并论。
(选秀节目投票晋级制)
在粉丝经济的视角下,粉丝认为自己购买了偶像的代言,帮助偶像运营饭圈。
他们付出了劳动和金钱,去置换一种类似恋爱的情感满足,这种感情逐渐发展成一种隐形的契约。
如果偶像出现恋爱、花边新闻、业务能力不过关等情况,在部分粉丝眼里是对契约的破坏,不满情绪由此产生。
(运动 员相关杂志销量)
运动员没有和球迷签订这种隐形的精神契约,本身并不被赋予这种期待,但逐渐上涨的代言费、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客观上改变了运动员和球迷的关系。
商业属性的加强让粉丝对球员有了更强烈的"接近感","球场上的喜爱"下场为"生活中的喜爱",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鼓励"和"维护"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粉丝需要警惕是否进入了自己为自己塑造的海市蜃楼,一厢情愿的维护会将运动员失真地高高捧起,可能导致运动员陷入虚幻的胜利中,削弱竞技状态。
而这,便无关于先天的选择,而需要"有意"地学习 ......
3
为了纯粹:
让爱回归赛场和运动本身
回溯过往,体育迷们曾通过报纸的互动版面与电视的滚动条目传递自己的声音,彼时尚且有限的传播空间让运动员与迷恋赛场的观众们在因运动而遥远地结缘。
随着网线延伸,运动员们带着荣光以体育之名走向更广阔的圈层,也让许多原本不关注体育的新观众带着向往与热忱走向体育圈。而其中的某一部分,嫁接了既往追星的模式到体育明星之上,"体圈饭圈化"随之悄然而至。
( 商业品牌选择运动员作为代言人)
虽然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体圈饭圈化,但是在观众内部,体圈和饭圈分化成了"双轨制":
真正看球的球迷似乎不会加入饭圈化的舆论场,他们更多地关注球员的打法技巧和发展空间;
而处于饭圈之中,高度关注体育明星私生活和动态的粉丝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性,也不会贸然进入纯球迷的舆论场。
也许体圈饭圈化只是社交媒体呈现出的表象,也许来自饭圈的声音暂时盖过了原本体圈球迷们的声音,但并不能证明体育圈观众已经被同化。
(亚锦赛混合双打现场)
"鼓励"和"批评"本是爱的一体两面。
讨论如何"鼓励与批评",并不是为了打倒一种声音,树立另一种声音。
也许是"爱"幻化了两道声音的形状,但在交锋中更需要分辨"爱的本体"。
随着体育破圈发展走向更大的世界, 运动员们也不仅仅只停留在"场上"。然而,场外的枝叶再繁茂都离不开"作为运动员"的根系。
运动员最根本的主体性表达永远来自赛场,观众们得以拥抱"多元的体育",则更需要把他们还给"纯粹的赛场"。
(奥运会男团夺冠)
至此,观众才能找到"爱的回归线",两道声音才能从对立到交融互补。
越是嘈杂的舆论场里越需要对意义的探讨。
越是虚幻的赛博空间越需要看见真实。
(奥运会赛场观众)
而在这堂课里,运动员、球迷、旁观者都不能缺席。
黎明之前的夜最黑,武林高手往往在修炼成功之前最煎熬。
当问题避无可避,峰回路转之时便不再遥远。
当运动员和球迷沉下心,只能听到乒乓球弹跳的回响和剧烈的心跳时,才能在赛事里" enjoy "到真正的" joy "。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